近日,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推动河北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力三大重点领域
根据《方案》,到2025年,河北光伏、锂离子电池、功率半导体器件等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在PERC+光伏电池、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产业基础高级化取得明显成效。形成石家庄、邢台、唐山、保定等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形成30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
到2030年,河北在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浆料、碳化硅衬底及器件等产品国产化发展取得成效。形成2个以上具有国内影响力的能源电子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能源电子产业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
根据《方案》,河北将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关键能源电子器件三大领域。
在太阳能光伏领域,河北将巩固单晶硅电池、组件优势基础,扩大单晶炉、层压机、多线切割机等光伏专用设备规模,加快钙钛矿等第三代薄膜电池研发,加快电池浆料、封装胶膜等原辅料产业化进程,发展智能逆变器、控制器、智能清洗机器人、智能巡检无人机等产品,提升具有光伏电站运行监测数据采集、监控功能的光伏发电监控系统智能化水平,配套发展太阳能光伏领域金融、保险、检测认证等服务。
在新型储能电池领域,巩固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发展磷酸铁锂及前驱体、磷酸铁锰锂,石墨类负极材料、非碳类钛酸锂负极材料、电解液、湿法隔膜、铝箔、添加剂等材料,提升生产能力;加快电池生产设备发展,做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鼓励发展钠硫电池、钠盐电池、钠空气电池、水系钠离子电池等钠离子电池体系;加快液流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储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提升电池容量、性能、寿命。健全新能源电池全生命周期资源综合管理,探索开展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研究,探索建立电池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
在关键能源电子器件领域,河北将围绕新能源领域市场应用需求,丰富关键信息技术产品供给,发展适应新能源需求的小型化、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的功率半导体、传感类器件、光电子器件等基础电子元器件及专用设备,关键能源电子材料、聚合物单体,和智慧能源信息系统及有关的先进计算、工业软件、传输通信、工业机器人等适配性技术及产品。支持特高压等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推动信息技术相关装备及仪器创新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
河北将搭建一批创新平台。依托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太阳能光伏、前驱体及原料、储能电池材料、能源电子关键器件、废旧电池及储能材料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布局新建一批高水平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加大对现有创新平台的投入,引导其围绕制约产业链发展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开展技术攻关。鼓励相关机构申办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
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河北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聚焦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储能电池容量、倍率性能和寿命,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等,支持企业稳定增加研发投入,实施能源电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揭榜挂帅”,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布局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发展智慧能源系统关键技术和电网智能调度运行控制与维护技术,提升能源电子行业核心竞争力。
拓展行业领域应用
根据《方案》,河北将推动传统领域融合应用。加快能源电子技术及产品在工业、通信、能源、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应用,组织开展能源电子示范区、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持特色光储融合项目和平台建设,推进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模式先行先试,提升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和消纳利用水平。鼓励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强化能源电子技术在常规能源领域融合应用。探索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融合应用路径。推进屋顶、墙面光伏系统研发应用,发展户用光储超微电站,推动光伏、储能电池与建筑建材融合应用。推动农光互补等光伏发电复合开发,鼓励光伏农业新兴商业模式探索。
此外,河北还将加大新兴领域推广应用。采用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推动能源供应多样化,提升能源电子产品在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依托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开展大用户直供、拉专线、建设分布式光伏等方式,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消纳水平。推动可再生能源基地、电力设施与数据中心项目的协同布局、联动建设,大力推进集中式风光项目集约开发和分布式能源开发,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强绿色能源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