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两会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全国“一盘棋”统筹调度好东西部算力供需
建议发布“走出去”产业指导目录 引导中国优势产业全球化布局
加快基础性学科和紧缺型人才培养
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要找准关键突破点
优先支持打造一批数据要素化龙头企业
编辑:吴丽琳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
加快基础性学科和紧缺型人才培养

本报记者 张依依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在专访中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要深化科教融合,集中力量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基础性学科和紧缺型人才培养,面向未来涵养科技创新活力。”

在整个国家产业体系中,科技创新是最核心的部分。施大宁对记者表示:“当前,我国在部分重点产业链存在‘卡脖子’问题,科技创新体系亟待健全,还有一些需要补短板的地方。”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施大宁说,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会贯通,并使之有效衔接。在此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将更加健全,能获得更高的效益。

施大宁进一步表示,在科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业界需要聚焦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建设、基础学科及新兴领域交叉学科设置等问题。

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过程中,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母机”,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如果没有牛顿力学的建立和热力学的发展,就不会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如果没有法拉第在电磁学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就不会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如果没有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基础研究突破,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就不会到来,因为整个材料科学的基础就是量子力学。”施大宁对记者表示,在未来的智能化时代,基础研究将具备更加广泛的范畴。基础研究具有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也将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能。

作为颠覆性技术突破的创新之源,基础研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施大宁认为,我国应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首先,就是要加强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衔接,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最后,科技人才培养还要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需求培养创新人才。

“目前在不少领域,我国已经从过去的追跑、并跑,逐步走向了领跑。”施大宁说,这些领域可喜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和业界做出的不懈努力。未来,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业界要具备开放意识与全球视野,不断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电子信息产业网 http://www.cena.com.cn
中国电子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8层 邮编:100048
订阅电话:010-88558892 | 8855881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