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建设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公益广告
编辑:徐恒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建设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既明确了数字经济的发展道路、发展目标,也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直以来,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予贵州的殷切嘱托,积极实践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之路,加快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升级发展。目前,贵州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53.4,较“十三五”末提高了5.7。其中,全省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0.3%、69.6%,较“十三五”末分别提高了11.9、14.6个百分点;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52.5%,位居全国第11位。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总量排名进入全国第二方阵,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超过90%,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省份。

一、聚焦“谋全局”,强化省级统筹和顶层引导,增强政策牵引效应。

抢抓历史机遇,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 贵州省人民政府 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推动关键领域创新突破、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空间、强化要素资源支撑等八个方面,结合贵州实际,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支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积极谋划两化融合开篇布局。紧扣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建成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数据专用通道、根服务器镜像节点和国家顶级域名节点;建成国家级能源行业、电子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了磷化工、商品砼、酱香酒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级平台;推进全国“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工作,形成覆盖重点产业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能力;加快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数字孪生城市安全防护系统”、“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贵州)”等项目建设;优化提升“贵州工业云”平台,打造覆盖区域、行业、企业的多层次平台体系,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好支撑,为数字中国建设探索经验。

二、聚焦“夯基础”,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提供融合发展有效供给。

贵州立足自身,着眼长远,持续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形式和发展模式变革,探索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一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运用5G、TSN、IPv6等新网络技术开展内外网改造升级,积极探索在既有基础上逐步实现新旧网络系统的升级,建立多层级网络信息模型体系,实现异构工业网络互通和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推进工业现场运用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哑设备”网络互联能力改造,重点支持高能耗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及用于生产制造环节的重要设备改造。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打造一批带动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以创新的胆识、数字化的思维、转型的举措破解工业企业发展难题。指导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探索变电数字化转型的规模化效应之路,构建‘两观一测’的运维能力体系,引领贵州电网智能变电快速发展;支持贵州磷化集团建立“数字孪生”智慧工厂,从智能化改造、生产工艺优化、提升智慧化管理和智能化制造水平等方面,为工厂赋能增效;引导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链接手段,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成为产品门类最全、综合保障能力最强的制造服务商。三是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按照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等文件要求,重点推进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夯实数字化平台功能、强化供应链对接平台支撑等工作,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中小企业;将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纳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和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并予以重点支持。鼓励各市(州)按照“企业出一点、服务商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思路,将中小企业数字化列入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范围。

三、聚焦“重应用”,强化引导企业转型,发挥载体带动作用。

结合各产业特点,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形成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场景数字化图谱;通过“点上育珠”“线上串链”“面上结网”打造现代产业体系“金字塔”;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打牢产业数字化底座;通过产业链转型升级,筑牢产业数字化三维空间;通过工业数据汇聚,提升产业数字化经济效益。如:在酒产业方面,针对酱酒生产、包装、窖藏、物流、营销、监管等环节开展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赋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助力“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在健康医药产业方面,抢抓国家振兴中医药产业机遇,依托中药材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以数字化赋能中药种植、技术研发,着力打造一批优势单品,不断提升“苗药”“黔药”品牌影响力;在现代能源产业方面,重点面向生产管理、经营决策、设备运维、能耗管理等,以数字化赋能“双碳”战略;在生态特色食品方面,推动农业生产、精深加工、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实现生产加工智能化、产品质量透明化、运营管理数字化。

四、聚焦“建生态”,强化汇聚要素形成工作合力,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

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作用,聚力营造推进“数字工信”的良好环境,形成数字化转型推进合力,先后分行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改造等专题培训、现场观摩和系列对接活动,有针对性激发行业企业内生动力。利用贵州“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实施百余个数字化改造项目;联合专业研究机构组织“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市州行”系列活动,累计开展9期“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公开课”,超过8000名学员参加培训;联合高校学院加快产教融合新模式探索,贵州电子信息学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实训试点”;联合行业组织促进产业链供需对接,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机构与数百家企业建立咨询服务联系;联合贵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打造工业企业“一把手”谈数字化转型系列报道,11家省内重点企业积极参与,播出后反响非常良好。

下一步,贵州将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两化融合新定位,围绕数字赋能工业助推高质量发展,坚持两化融合与新型工业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两化融合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的理念,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路径,保持定力、一以贯之地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是持续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数字化改造示范项目。强化统筹协调,进一步发挥两化融合的重要引擎、精准供给的作用,激发企业活力,打造数据集群,夯实产业基础,推进模式创新,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二是持续打造一批适用高效可靠的创新载体。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更加注重在整体性、系统性上下功夫,建设智慧园区,壮大平台体系,推进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三是持续打造一批新模型、新模式。破除传统路径依赖,以创新的胆识、数字化的思维、转型的举措破解工业企业发展难题,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设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下一篇4  
  


电子信息产业网 http://www.cena.com.cn
中国电子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8层 邮编:100048
订阅电话:010-88558892 | 8855881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