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AR(增强现实)硬件市场来说,今年可谓热闹非凡。Nreal、Rokid、雷鸟创新等多家AR终端厂商密集发布消费级AR眼镜,各路资本相继入局。除此之外,AR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工业制造业企业纳入生产核心环节,在行业级市场“大展拳脚”。
消费级AR市场正在升温
“目前,AR 行业的企业有越来越多的动作和产品,整体上看是大的行业周期到了。”雷鸟创新CEO李宏伟日前表示。
今年AR新品发布异常频繁,TCL孵化的AR品牌雷鸟创新在1月发布了消费级XR眼镜雷鸟Air、OPPO于3月发布了新一代消费级AR智能眼镜OPPOAirglass,影目于4月发布了AR智能眼镜INMOAir。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就有超过十款AR眼镜发布或上市。
放眼下半年,尤其是10月份,各厂商的消费级AR产品发布更加密集,他们从不同细分场景入手,针对特定人群提供解决方案,把消费级AR眼镜的热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位。
10月17日,国内AR厂商李未可科技在线上推出首款AR眼镜Meta Lens,将AR能力和基于虚拟数字人的语音交互技术相结合;紧随其后,Rokid发布了AR眼镜智能终端——Rokid Station,主打观影功能,包含眼镜和遥控器;雷鸟创新发布了雷鸟Air的升级版Air 1S,不同于Rokid直接推出终端设备,雷鸟AR眼镜需要借助转接器与手机、游戏机等设备相连,打造全场景随身“巨幕”。
市场研究机构易观分析(analysys)数据显示,仅2022年第三季度,国内消费级AR眼镜销量就已达数万台。
工业AR仍是一片蓝海
戴上AR眼镜,透过眼镜观察实景,各种信息被投射到眼镜上,佩戴者可全局语音交互,不用双手也可随时掌握现场情况……也正因如此,近年来,不少工业制造企业开始利用AR眼镜,改变传统的工业装配、检修、运维模式,在AR提供的虚实融合共生空间里,拓展出新的可视化数字工厂、可视化作业现场等场景,让AR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向更深层次发展。
中国行业级AR厂商也在加速布局工业场景的AR产品和解决方案。亮亮视野通过整合AR+AI技术,为传统制造企业提供基于AR的企业运维平台等,同时开发了针对不同场景的智能眼镜,使工业生产更加协同高效、安全精准和降低成本;亮风台的工业级5G AR智能眼镜——HiAR H100 已经被应用到宝武钢铁远程装配、青岛海尔中德滚筒5G质检等诸多项目中,覆盖机械制造、家电、互联网等行业,帮助工业企业实现更加高效的远程巡检、远程维修,甚至远程操控方式。
近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要在工业生产、智慧城市等虚拟现实重点应用领域实现突破。这无疑让VR/AR加速在工业数字化中“大展拳脚”。
根据IDC的预测,2026年AR培训、工业维护和AR实验室及现场实践将成为主流应用场景,约占中国AR市场投资规模的30%。“C端AR市场前景好但竞争更加激烈,而工业AR仍是一片发展的蓝海。”针对工业领域的AR厂商的发展,谷东科技创始人崔海涛表示。
底层技术短板正加速补齐
AR眼镜市场虽然很活跃,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R眼镜领域尚未出现一款令人满意的现象级产品,因此,国内外头部厂商正在密集加码相关技术的突破。
AR硬件成本中,光学显示占比达40%。其中,光机设计是AR设备急需突破的技术难点。
在国内,今年上半年,亮亮视野、耐德佳、灵犀微光、珑璟光电、至格科技等AR光学厂商均获得新一轮融资。其中,亮亮视野成功研发出阵列光波导技术,量产良率达到98%;灵犀微光则运用光波导的三种技术路径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轻量化、更大视场角以及在更高透光度的需求,还和现实场景进行深度融合。
AR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平台,将集结多个场景的应用,只有解决了足以支撑强大性能的算力问题后,AR眼镜才有可能真正摆脱“用几天就吃灰”的尴尬场景。
为了让AR眼镜的“小身材”扛起“大算力”,Rokid在刚推出的AR眼镜中接入了阿里云“无影架构”,利用云上算力,用户打开仅有85克重量的眼镜,就能在眼前的虚拟现实画面中,与人聊天、办公,并且还能做3D渲染、大数据编程等复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