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能源电子
3上一版
 
编者按:
应提升锂电池材料发电效率
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产值将超1万亿元
内置芯片将颠覆动力电池系统结构
亟须发展电池回收技术
动力电池安全防控技术要解决三个“安全”
编辑:诸玲珍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7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
内置芯片将颠覆动力电池系统结构

 

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表示,未来,芯片将进入动力电池内部,成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锋认为,中国动力电池和材料企业当下面临四个重点问题。一是材料革新,即正、负极和电介质材料如何创新;二是技术突破,即关键技术瓶颈如何突破,如何实现低碳制造;三是产能问题,即如何破解低端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四是成本问题,即如何面对原材料涨价采取新的技术策略。

吴锋表示,电池正极材料正在向无镍、无钴和低应变稳定结构发展,而负极则走向纳米化、复合化、自修复和天然化。

吴锋指出,中国锂、钴资源匮乏,价格不断上涨,难以支撑绿色化学储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亟须构建非战略资源限制的储能体系及相关材料。例如钠离子电池、多价离子电池(锌、镁、铝、钙)等新型电化学体系。

在废旧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方面,吴锋介绍,针对正极材料,业界已研发出天然有机酸绿色高效回收技术,钴、锂、镍的浸取率达96%以上,这些回收材料再做成正极,就实现了废旧正极到正极材料的再生。而电池负极主要是碳,可以将其回收制成碳吸附剂。目前业界回收制备的碳吸附剂是吸附水平最高的碳类吸附剂之一,磷吸附量高达588mg/g,被广泛用于高磷污水处理中。

在电池安全性方面,吴锋强调,安全性是底线,是必选项。新一代动力电池安全技术要研发出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安全型电极材料、难燃不燃电解质、温度敏感电极、电压敏感隔膜;从调控和切断电机反应的基元步骤入手,发明相关安全性材料,提高电池本征安全性。

吴锋认为,高性能动力电池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电解质固态化、全绿色二次电池、智能电池等。他预测:“未来,随着芯片进入电池内部,智能电池的出现将颠覆电池系统的结构,成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电子信息产业网 http://www.cena.com.cn
中国电子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8层 邮编:100048
订阅电话:010-88558892 | 8855881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