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4
 
工信部赴涞水县开展扶贫和农村网络建设调研检查
纳米光子开启信息技术新方向
第十六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举办
显示技术呈现多元互补的竞争格局
2019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召开
淡写的人生不褪色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9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淡写的人生不褪色
——子女们眼中的张挺老部长
本报记者 吴丽琳
 

2019年11月15日是原电子工业部部长张挺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张挺这个名字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他与中国的兵工事业和电子工业密不可分。15岁的他投笔从戎,战争年代身经百战,身负重伤,荣获大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兵工厂厂长,国家工业部门副司长、司长、副部长、部长等职务,还担任过第七届、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用他那炽热的情怀、无私的精神、执着的奋斗谱写了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为兵工事业和电子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子女们的眼中,张挺老部长是把一生都奉献给党、奉献给祖国事业,襟怀坦荡、待人诚恳,谦逊友善、正直清廉的好党员、好干部、好领导,还是有着拳拳爱心、浓浓亲情、可亲可敬的好父亲、好厂长、好乡亲……

“老兵”情怀

张挺老部长的子女回忆道:“父亲总说,以前是个老战士,后来到了工业战线,他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军工电子战线上的老兵。每当想起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他总是说,要常怀律己之心,做人要知足。”15岁即投身革命的张挺老部长,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接到了创建敌后小型兵工厂的艰巨任务,当时刚满二十岁的他,拖着病痛虚弱的身体,在无技术无人才无机器无材料无厂房无资金的异常艰苦环境下,白手起家组建起了小型兵工厂,解了抗日战争急需武器装备的燃眉之急。

抗战胜利后,1947年,张挺老部长在辽东地区创建兵工厂。在一次新型武器试验中,他身负重伤,身体中残留的弹片伴随他一生。1949年7月,张挺老部长开始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东北吉林江机厂(524厂)厂长。自此,他与兵工事业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结下了一辈子的缘份,他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兵工事业,也成了军工电子战线永不退伍的“老兵”。

在1949年至1959年张挺担任了江机厂厂长的这一段时期,他完成了产品制式化过程,在江机厂建厂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虽然从1960年张挺老部长就调到国家机关工作,但在之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他时刻牵挂和关心着江机厂的发展,他的作风和精神也一直影响和激奋着江机厂一代又一代的领导和职工。

今年夏天,524厂请张挺老部长的子女们回老厂参观。524厂的厂领导已经是第十五六届了,但他们对张挺老部长的作风和老传统代代相传,给子女们留下深刻的印象。524厂有厂史馆,每年新人入职,都要参观厂史馆,学习老一代的优良传统。子女们在厂史馆参观时,看到许多父亲当年在那里工作时的照片和用过的东西,都保存得非常好,他们也看到父亲当年在厂里工作的日记,娟秀而工整的字迹,是那么亲切而珍贵。

“524厂老领导回忆说,那个年代厂里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马车,当时父亲担任厂长,但是父亲自己骑自行车上班,用这辆唯一的马车接送主管技术的副厂长上班。524厂的职工与父亲的感情非常深厚,建立的都是深厚革命感情,老厂长说起父亲时老泪纵横,对父亲非常敬重。”张挺老部长的长子回忆说,“老工厂的老工人、老领导每次来北京,都来看望父亲,父亲也留他们在家吃饭。那时家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但父亲每次都要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每当厂里的老人看望父亲时,我都负责做饭,炸花生米、买粉肠、打酒。父亲和老工人、老领导的感情非常深,他们对父亲很好,父亲对他们也很好,这种感情一直维系了好多年。”

高风亮节

经历无数艰难困苦、曲折坎坷的张挺老部长,始终勤勉克己、夙夜奉公、风雨兼程。张挺老部长的二女儿回忆说:“‘文革’期间,父亲在第四机械工业部担任计划司司长,他白天受教育,晚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他骑着自行车经常后半夜才能到家,非常辛苦。每当我们看到父亲很疲惫地回到家,都非常心疼。”

张挺老部长一生高风亮节、胸怀坦荡、顾全大局,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子女们回忆,对电子工业有特别深厚感情的张挺老部长在离开部长的工作岗位时,非常严肃地对子女们说:“作为一名跟随党一生的老党员,我一切都要服从党的安排。我要把位置让给比我更年轻的同志。虽然我从部长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还可以发挥余热,为国家、为电子工业、为国防做些贡献。中央领导和我谈话时,我已经婉言谢绝了组织上安排我到其他岗位上工作,我要求留在电子工业部,只是在电子工业部当个顾问。领导同志也很尊重我的意见,同意我在电子工业战线上继续发挥余热。”“父亲的思想认识有高度,当时我们体会不了那么深,但是这件事对我们的教育很大。他从1938年入党,无论是战争年代的风餐露宿、枪林弹雨,还是和平时期的日常办公,他始终持中守正,从不居功,他总是说要做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工作,不去争、不去抢。这给了我们子女很大的影响。”子女们回忆说。

张挺老部长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身体情况每况愈下,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说话都很费力,和儿女说的话也不多,但是当有部里的同志来看他时,他却总是关切地询问电子工业的发展情况,能说很多话,可见他对电子工业的感情之深、关心之切。

勤勉不殆

在子女们的眼中,张挺老部长谦虚好学,思维敏捷,记忆力超群,思想开明,热爱生活。他还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一生酷爱学习。张挺老部长15岁时弃笔从戎,虽然当时学历不高,但后来参加革命工作后一直坚持学习,新华书店是他最喜欢的地方,历史、科普、古诗词等都是他经常阅读的书籍。张挺老部长记忆力很好,每个见过的人的名字他都记得。有些人好几年没见面了,一见面他立即就能脱口而出那个人的名字,说明他是非常用心的。张挺老部长15岁年少离开山西老家,但山西话他一直都记得,一直都能听懂,全会说。

子女们觉得,张挺老部长的记忆力好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是多年来养成的热爱学习、真诚待人的意识和习惯,他觉得忘记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不但记人时记性好,对工作也一样,他在四机部工作时,每个厂子的名字、代号、建立年代等信息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如数家珍。

二女儿回忆道:“父亲年轻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坚持每天写日记,直到病重无法再写。离休二线后,他开始学习使用电脑,手机上网,接触到新鲜事物时,不耻下问。他还喜欢写诗、写随笔,反复推敲字词,讲求押韵。父亲还喜欢书法,自成一体,他最喜欢写的宁静致远、天道酬勤,是他品德和心境的写照。父亲还自己学习修理电器,家里的电器坏了,都是父亲自己修理。”

重情重义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爱党爱国爱事业的张挺老部长,对家人对家乡的爱也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给子女们留下温暖珍贵的回忆。长女回忆说:“在我当兵离家时,母亲去四川干校了,父亲亲自为我准备行李,一针一线缝被子,一件一件地整理衣物。”小女回忆道:“我小时候体弱多病,记忆中父亲常常带我去儿童医院看病,每次都是背着我往返步行20多分钟才能坐上车,6岁到8岁时半夜肚子疼,父亲又常常开全国会议,即使这样,他仍然每天半夜从西苑饭店走30分钟回家照顾我。”

张挺老部长虽然非常关心、爱护孩子,但更多是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给了我们更深刻的人生至理。在子女眼里,父亲是一个遵守家规,严于律己,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他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也很严格,促使他们养成一种遵守家规、自觉自律的好习惯。在子女眼里,开明又慈祥的父亲能武能文,在全家团聚时,他包的饺子齐整规矩,就像他做人一样;他给女儿扎的小辫各式各样,让他的女儿至今念念不忘。

二女儿回忆说,父亲、母亲1949年在安东喜结良缘,他们感情深厚,母亲陪伴了父亲风风雨雨几十年,金婚时的合影留给我们永远的纪念。母亲晚年身体不好,心脏病很严重,经常去医院,父亲每次都陪着她去看病。父亲还经常宽慰母亲,从生活上关心照顾好她。姥姥自母亲结婚后就一直和父亲母亲在一起,帮助照顾孩子。父亲很尊重岳母,从各方面关心照顾老人家,直到去世。姥姥生前一再夸奖她有个好女婿。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母亲在干校,姥姥牙齿不好,无法吃东西。父亲就很早起来坐头班车,先去口腔医院排队挂号,然后再回家接姥姥去医院,反反复复很多次,终于把姥姥的牙修补好了。当时每次坐公交车单程就要一个小时。

张挺老部长对家乡的热爱,子女们也感受深切。子女们回忆说:“每次家乡人来北京看望父亲时,哪怕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也会热情接待,请他们在家里吃饭,和家乡的人边吃边聊天。父亲愿意听他们讲家乡的事,虽然离开家乡很多年了,但他心里一直装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家乡的发展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晚年时,父亲睡眠不好,每晚需要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但不管多晚,只要听到有家乡的人来看他,他就算是吃完了药睡下了,也要起来热情地接待。看到家乡人他非常高兴,完全不顾自己能否再安稳入睡。”

张挺老部长关心贫困山区的孩子,他资助了7个穷困孩子。孩子们也知道感恩,经常给老爷爷写信汇报学习情况,还时不时寄来当地特产。张挺老部长还关心爱护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不管是从生活上还是物质上,都力所能及地给他们资助。子女们都表示:“父亲重情重义、厚德载物的品行值得我们一辈辈传承下去。父亲一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心耿耿,坚守信仰,献身事业,我们以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我们永远热爱他,敬爱的父亲!”

2006年,张挺老部长撰写的《淡写流年》一书出版,《淡写流年》既是他对人生态度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他几十年革命实践的总结写照。张挺老部长襟怀坦荡、正直诚恳、品德高尚、谦逊友善。他甘于淡写人生,但淡写的人生并不平凡,淡写的人生也不会褐色。斯人已逝,唯精神长存。

(根据张挺老部长子女口述整理)

 
3上一篇  
  


电子信息产业网 http://www.cena.com.cn
中国电子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8层 邮编:100048
订阅电话:010-88558892 | 8855881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