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018世界VR产业大会影视内容分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承办,论坛主题是“VR影视制作的颠覆与传承”,来自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影视内容制作专业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院校、研究机构、电视台及相关企业代表出席论坛,共同展望VR影视的未来发展,总结VR影视制作的成就经验。
论坛由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工信部)影视内容制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杨剑主持,江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巡视员刘玉东、工业和信息部电子信息司消费电子处处长曲晓杰、北京市经信委电子信息处朱江等出席论坛。国家广电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杜百川、上海纽约大学互动媒体艺术访问交流学者及副教授迈克尔·奈马克、VeeR VR联合创始人兼CEO叶瀚中、韩国国立艺术大学科技及艺术中心负责人李升茂、中宣部外宣VR节目《本色中国》导演王冲霄、Airpano CEO谢尔盖·塞米诺夫等人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杜百川表示,传统的广播电视用户体验依赖于节目原端,传输和接受任务时尽力保证源端质量和体验,但是,新一代电视的用户体验将更加科学化,大体分为四种。首先,VR在广播电视中,内容形式分为剧情和非剧情两种,剧情音频或视频元素成为虚拟场景中的稳定元素,使得剧情元素位置不受头部的运动的影响。其次,是线性叙事与非线性交互内容。再次,是自由看点,用户可以随便将运动场里不同的点作为自己的选择。最后,是以头戴为基础的传统内容消费。
迈克尔·奈马克表示,人们对探索VR一类媒体技术十分感兴趣,但是,目前行业对于VR的探索非常少。迈克尔·奈马克分享了上海纽约大学上课的一些VR内容,在展示的过程中,迈克尔·奈马克强调科研对于推动VR影视的十分重要。但是,科研是会有风险的,在研究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失败的现场。但是,迈克尔·奈马克认为,创造要比产出更加重要。
VR产业刚冒新芽,在技术与科研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启动相关标准的制订。与会专家表示,加快AR、VR技术发展离不开广电总局相关标准的制定,VR产业中有很多协会和团体,包括VR产业论坛、沉浸式技术联盟组织等,均需要统筹协同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韩宇星:
VR视频与传统视频存在差别
VR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影视只是这些领域内的一小部分。影视领域中VR电影的制作,与传统影视制作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传统视频拍摄只需要一台摄像机,但是VR影视制作会使用很多台摄像机。这会产生一个问题:VR需要调试多个摄像机的白平衡,并且后期也有非常复杂的拼接工作。除此之外,就是传输,因为VR视频的码率变成了以前的几倍,导致在VR视频拍摄过程中,三分钟的视频,需要拍摄几个小时。所以,VR视频和传统视频相比存在着很大区别和瓶颈,这些瓶颈是需要我们逐渐解决的。
韩国国立艺术大学科技及艺术中心负责人李升茂:
VR让拍摄更加便捷
很多电影制作人尊重现实,但是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人尝试增加虚拟现实。为什么?因为VR会让拍摄更加便捷。比如进行环境拍摄时,一个夕阳的场景可能需要30分钟,捕捉这个场景非常困难,但是利用虚拟场景后,拍摄的难度会大大降低。VR完全颠覆了传统电影的拍摄方式,但是VR也会给拍摄带来一些困难。那么带来什么样的困难呢?我来举个例子。例如, 在传统的拍摄中,会有镜头的拉近或者拉远,这种拍摄如果运用VR去做,在镜头变换的过程中,会给观众带来眩晕感。
中宣部外宣VR节目《本色中国》总导演王冲霄:
观众在VR叙事方式中会有更大自由度
《本色中国》的内容是讲述中国的一些世界级的景观故事,也叫做全景的视频,在前期拍摄中,用过很多VR的拍摄手段。VR电影的本质是给观众讲故事,技术与以前不同,反馈机制也不一样。从理论上讲,在VR叙事当中,观众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甚至可以决定故事的走向,所以,很多的大导演都会有新的困惑,那就是在VR融入电影的过程中,导演的定位要如何决定?导演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甚至有一种说法,“VR的出现意味着导演的死亡”,事实真的这样吗?我认为VR的创作指向应该非常明晰的,因为观众往往观看的越多,记住的就会越少,很难记住所有的信息,过多的自由反而会使得观众陷入困惑当中,这就体现了导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