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2018世界VR产业大会 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VR技术应能随意构想不可能环境
VR应用最大挑战是空间重构
以混合VR节目提供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计算让VR无缝集成
人与社交机器人形成混合社会
编辑:刘晶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白鸽:
VR技术应能随意构想不可能环境

本报记者 李佳师
 

编者按:10月19日—21日,2018世界VR产业大会在南昌隆重举办。在19日下午的主论坛环节,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白鸽、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纳迪娅·马格纳纳特·塔尔曼、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贺志强、AMD全球副总裁潘晓明、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英特尔体育首席技术官桑卡尔·贾亚拉姆、安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吴雄昂、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卡维塔·巴拉、泰豪集团董事会主席黄代放等嘉宾分别发表演讲。本报特摘编演讲嘉实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详见5~6版)。

在10月19日,2018世界VR产业大会主论坛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在19日下午的主论坛演讲中表示:“VR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多感知性,二是存在感,三是交互性,四是构想性。VR技术将会发展成一种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新突破。”

赵白鸽表示,随着现代3D、4D可视化技术不断进步,VR技术帮助人们看见原本无形的现象,并及早对其进行验证,从而实现新的产品特性和功能;VR技术的使用让人们可以切实、直接地体验那些未来的、实际尚不存在的物体; VR技术可模拟人类多样的输入输出途径,以求完美的互动,使人感觉自己精神上置身于模拟环境中。

赵白鸽认为VR技术具有这个几个特征:一是多感知性。除一般计算机所具有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还包括味觉、嗅觉、感知等。二是存在感。即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达到使用户难辨真假的程度,使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三是交互性。即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也就是用户与虚拟世界之间信息的双向流动。例如,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境中虚拟的物体,手中握物感,并能感受物体的重量。四是构想性。VR技术应具有广阔的可想像空间,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

赵白鸽表示,希望江西能在VR发展上为全国趟出一条路。她提出几条建议,一是要把VR论坛持续开下去,常态化,标志化。把全球众多的国家和许多团队、公司都吸引过来,建立影响力。二是要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结合起来。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不一样,技术创新需要在技术、人才等方面有积累,而产业创新往往需要既有市场又有技术需求,需要考虑营商环境,需要考虑生态链的构建等多方面的工作。三是一个技术要想取得产业成功,需要老百姓的广泛参与。而一个技术能否成功,需要在可接受性、可支付性、广覆盖等方面实现突破。四是在标准和认证上做更多工作。VR技术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许多开发者对VR充满热情,但是目前全球尚缺乏统一标准,这将阻碍VR产业主流化发展,希望江西在这些方面多做工作。

赵白鸽最后强调,中国一定会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发挥作用,成为引领者。

 
下一篇4  
  


电子信息产业网 http://www.cena.com.cn
中国电子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8层 邮编:100048
订阅电话:010-88558892 | 8855881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