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通信行业全力保障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顺利举行
“1+N”多管齐下 山东打响制造强省建设攻坚战
25家单位在四川发起成立工业云制造创新联盟
上海全力助推数字经济产业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编辑:诸玲珍
全国无线电管理机构圆满完成2018年高考无线电保障工作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6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1+N”多管齐下 山东打响制造强省建设攻坚战

本报记者 徐恒
 

近日,山东省经信委、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山东省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推动制造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明确提出的任务之一。当前,随着政策的陆续出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作顶层设计趋于完善,已经全面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特别需要工业挑大梁,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需要工业来支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别需要工业来保障。”山东省经信委主任钱焕涛向记者强调,工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除了智能制造,山东省还从工业强基、企业上云等多层面、多维度地全方位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正着力打好制造强省攻坚战。

围绕优势和短板启动强基行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就不可能建成制造业强省。山东坚持把工业强基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手段,瞄准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痛点难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截至目前,山东省共有2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获得扶持资金5.9亿余元,有效带动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显著提升了山东省工业基础能力。

钱焕涛表示,下一步,山东省将紧紧围绕该省制造业发展优势和短板,启动实施省级工业强基行动。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突破。精准对接国家工业强基重点方向,瞄准制约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卡脖子”问题,每年精准支持一批对突破发展短板有重要作用的“四基”项目,着力解决工业基础领域的关键问题。

二是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在全省范围梳理一批重点产业链,探索建立产业链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动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基础产品和工艺的推广应用。

三是探索建设行业共享工厂。以印染、铸造两个行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以共享工厂建设补齐行业短板、解决环保问题的新路子。目前,1个行业云平台、7个区域性共享工厂的“1+7”印染共享工厂体系已经启动建设,铸造行业共享工厂建设也已启动试点工作。

“1+N”推动智能制造实现新突破

当前,智能制造正在不断驱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驱动传统产业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也是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日,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山东省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在重点行业领域培育30个左右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带动100个左右企业实现高水平智能化升级。每年在重点行业培育10个左右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标杆企业每年至少带动1个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三年内至少带动3个企业。

钱焕涛告诉记者,下一步,山东省将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一是开展智能制造能力评估,增强企业实施智能化升级的方向性和目的性。目前,正在与国家级技术标准机构进行对接洽谈,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解决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热情高、盲点多,实施路径不明确,实施效果无把握等问题,帮助企业找差距、找方案、找措施,发展高水平智能制造。

二是搭建智能制造研究院,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系统。筹建研究院的工作,目前已经进入注册环节。研究院成立后将立足服务山东省、辐射全国的定位,重点从事标准、技术、产业和政策研究,搭建高层次、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实施“1+N”带动提升行动,推动智能制造实现新突破。培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像播下一粒种子一样,通过对标辅导,复制推广其智能制造模式;带动其他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化升级,像结出的果实一样又可以落地生根发芽,不断带动全省智能制造加快发展。

四是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增强实施智能制造软实力。目前,山东省在国家公布的23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里仅有1家。下一步,他们将引导骨干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不断增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积极推荐更多的企业列入国家推荐目录。

五是编制实施好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指导意见,夯实装备支撑基础。立足新旧动能转换十大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对接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部署,加快出台和实施好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指导意见,夯实这一核心基础支撑。

六是大力开展智能制造培训工作,增强智能制造人才支撑。继续加大对中青年企业家的专题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自觉性和内生动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做法,运行好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和实训基地的二元制教育机制,增强企业智能制造一线工人技能水平。发展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体系的建立与成熟,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着力提升企业上云数量质量

“企业上云”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去年10月份以来,山东省瞄准企业上云的难点痛点,出台了《山东省实行“云服务券”财政补贴助推企业上云实施方案》《山东省“云服务券”财政奖补细则》,召开了全省企业上云启动大会,在全国率先提出“云服务券”理念,首创云服务券补贴制度,有效解决企业“为什么上云”“用什么上云”和“怎么上云”的问题。

下一步,山东将以打造“云行齐鲁”区域品牌为抓手,着力提升企业上云的数量和质量,力争今年上云企业达到7万家,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10亿元、降低建设成本20亿元以上。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深化山东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建立省市县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好企业上云联合办公室和服务联盟作用。

二是建立上云目录和评价机制。继续大力培育和认定云服务商,制定云服务目录和评价标准,通过省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评估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财政补贴的重要依据。

三是开展试点示范。筛选一批企业开展点对点扶持,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打造上云标杆企业,鼓励云服务商会同各市、应用企业共建体验中心。

四是开展“云行齐鲁”专题活动。全年举办50场以上,分区域、分行业进行培训,在山东省卫视、大众日报等媒体推出“云行齐鲁、数聚山东”系列报道,强化典型推介和舆论引领,营造企业上云良好氛围。

五是加快山东工业云平台项目实施。完成后每年新增不少于6000家企业在平台上开展免费软件服务,新增上线企业每年减少软件费用支出2.5亿元以上。

六是加强考核督查。统筹考虑各市上云企业户数比例、云服务券兑现规模、上云工作考核绩效等,由省财政对各地给予综合奖补,对标杆企业、优秀体验中心等给予奖励。

 
3上一篇  下一篇4  
  


电子信息产业网 http://www.cena.com.cn
中国电子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8层 邮编:100048
订阅电话:010-88558892 | 8855881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