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两会专访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端光电子器件亟待突破
要尽快明确5G全域频率
构建第三方数字经济运行监测平台
5G商用前夜,高通亮出“杀手锏”
编辑:诸玲珍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3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
构建第三方数字经济运行监测平台

本报记者 闵杰
 

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移动支付、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动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接受了《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她认为,当前数字经济的主要发力点应该放在与实体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上。

徐晓兰表示,以消费型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服务业正在快速发展,新兴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的赋能效应和倍增作用,成为近几年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同时,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对借助新兴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产生了迫切需求。所以,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点要放在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方面持续发力,加速实现覆盖研发设计、产品制造、设备运维、管理运营、物流服务等环节的全流程智能化转型,始终保障制造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徐晓兰认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及质量,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就是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数字经济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正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突破口。

徐晓兰表示,目前与制造业融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主要是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在制造业中运用得较多,工业互联网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正在加快部署,而工业大数据还没有得到大范围推进。但工业大数据恰恰是制造业智能化的基础,光有云和网络,没有基础的数据积累,就等于是无米之炊。没有行业数据支持,就无法做出行业共性研究。

徐晓兰还表示,工业大数据应用不广,主要障碍在于积累不够。我国很多制造业从最开始就没有收集数据的习惯,而且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数据也并不互通,导致工业大数据的基础相对薄弱。

徐晓兰指出,作为新兴经济活动的集合,数字经济充分体现了融合创新的理念,不仅包括提供数字化产品、系统及服务的行业本身,还包括了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众多行业,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诸多新生经济形态,其内涵、外延和边界还没有得到完全清晰的界定,更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运行监测机制,这至少会在两个方面造成潜在的问题。一是对实践认知和分析不够及时深入,从而削弱了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缺少科学权威的运行监测,容易引起市场对产业的盲目追捧或漠视。

徐晓兰建议,应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主题,以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为导向,尽快构建第三方数字经济运行监测平台,提供科学、权威、客观、可信的统计与分析结果,支撑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依托具备条件与基础的第三方机构联合建立数字经济运行监测平台;二是依托第三方平台定期开展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三是建立数字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四是围绕数字经济统计分析提供多元增值服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电子信息产业网 http://www.cena.com.cn
中国电子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8层 邮编:100048
订阅电话:010-88558892 | 88558816

 

关闭